澳門國父紀念館的前世今生:五十年代業權之爭

位於澳門文第士街的國父紀念館早於一九一八年由孫眉(按:孫中山之兄)興建。在一九三一年,因被附近火藥庫爆炸意外波及,及後孫科(按:孫中山之子)利用澳門政府的賠償和自己斥資九萬銀元,重建成今天的面貌。國父本人與其親屬如元配夫人盧慕貞和兒子孫科等人曾居於此,故居在一九五八年改為國父紀念館,開放大眾參觀。

然而國父故居改為紀念館並非必然,卻要由一場業權風波談起。

聯合拯救行動啟動!


一九五一年,孫科次子孫治強以十九萬澳門元將故居抵押予澳門郵政局,至一九五五年期滿。四年後,孫氏後人來澳門處理抵押事宜,把期限延至一九五六年九月。然而期限將至,還有六萬六澳門元款項沒有清還,假如限期前仍未付清,故居將會被法院進行拍賣。港澳親台人士眼見孫氏親屬似乎無意再處理,再加上有傳言指出中共委派親中商人密謀購買故居,於是十分擔心落入中共之手,紛紛呼籲遷台的中華民國政府收購故居。

豪宅級的紀念館,應該是目前台灣政府在澳門唯一公開的業權物。(https://kknews.cc/news/68arap3.html)

一九五六年八月,香港革命元老謝德臣前往澳門查詢故居處理事宜,分別拜訪同為革命元老的盧九之子盧怡若、中華民國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專員公署專員陳元屏和孫科在澳的物業代理人馮漢樹,得知中華民國政府正關注此事,而孫科也不反對把故居收歸國有。

同年九月,起初希望由教育部處理事件,因教育部屬下的總理故鄉紀念學校在澳門有十數門房屋,打算變賣房屋贖回故居,不過這批房屋業權有多種問題要解決,最後唯有放棄。之後教育部決定聯同僑委會、外交部和中央黨史會組成小組,共同研究贖回方法。

學校、圖書館還是紀念館?


同年十月,雖然限期已到,但政府當局仍然沒有商議出解決方法,不過郵政局再把限期延長,令故居不用被拍賣。月底國民黨召開亞洲地區工作會議,會議中華僑救國總會澳門辦事處常委林小亞提出臨時動議,請中央迅速收購故居。十一月,政府委派立法院委員鄧青陽來澳門了解事件;十二月再派僑委會副主任董世芳赴澳調查,期間再被革命元老勸說盡快收購故居。

直至今天,國父紀念館除了大門因「一二三事件」被換掉外,大致沒有太大改變

一九五八年,事件終於得到解決。台灣政府匯款五萬美元至澳門大西洋銀行,贖回故居的業權,並委託律師辦理相關手續。在整個贖回的過程中,有意見認為將故居改為中山紀念中學,作育英才;亦有意見認為改為圖書館,以宣揚國父思想與三民主義。

可台灣政府最後決定改為國父紀念館,以供澳門人士和遊澳旅客參觀,並委派五名人士作為管理委員,管理紀念館的事務。直至今天,國父紀念館除了大門因「一二三事件」被換掉外,大致沒有太大改變,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前去參觀。


參考資料:
<澳門華僑志>, 丁中江,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澳門國父紀念館今昔>,盧幹西,九鼎,107期
華僑日報
工商日報
工商晚報
維基百科

封面來源:https://kknews.cc/news/68arap3.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