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十號風球,已經是十八年前橫掃澳門的「約克」了。當時筆者年幼,依稀記得「約克」的威力除讓我家摸黑了一整天,便是暴風過後各商店的跳樓大拍賣。老實說,當時的心情很奮興。
不過,對政府來說顯然不是這麼一回事,颱風的來臨往往直接檢驗政府的管治能力,特別是掛不掛風球,放不放假的問題,一般政策由落實到產生影響都倘需要一段時間,但放假與否則是市民立即能體驗的事。觀乎近年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上的連番爭議便可知,放對假時人們可以歌頌你當選特首;但放錯時,不好意思,你甚至會被問候全家。
然而,到底放錯或放對颱風假的政治效應為何?人們會因為放錯假而實際懲罰領導者嗎?這裡剛好有一個來自台灣的有趣研究。
台灣比澳門更常受颱風吹襲,這次蹂躪澳門的「天鴿」同樣先經過了台灣,而這已是台灣在今年經歷的第十三個颱風了… 然而即使經歷豐富,台灣政府預測颱風的準確度也只有八成,但已是世界頂尖水準了。有研究者就嘗試弄清政府放颱風假的對錯如何影響其在選舉中的得票率。
首先,他們分出三種颱風假類型:
(一)準確放假:先宣佈放假,然後隔天風雨真的超大;
(二)白放假:宣布放假後隔天大晴天;
(三)該放未放:無放假,結果風雨超大。
其後,透過統計,他們將2005年到2014年各縣市政府的各種颱風假與後來的選舉結果進行分析...

結果,「準確放假」確實會為執政者帶來選票!即每放對一天假,連任時的得票率會增加2%!然而奇怪的是,「白放」和「該放未放」卻不會帶來影響,為什麼呢?
民粹式的放假不一定會帶來政治回報,準確放假才是王道。
就「白放假」來說,可能的解釋是因為有人歡喜有人愁,打工仔既可能興幸多一日假,但也會有人認為預期工作進度因此被打亂,結果影響力就被中和了;而對於「該放未放」,放在台灣的脈絡也似乎可以理解,一個有著豐富颱風經驗的地方,有些選民也可能會預期政府會判斷錯誤,也就原諒了政府。
如前面所說,即使對政治最冷感的人,也會體驗到颱風假的影響力,進而影響對政府的觀感。而這項研究說明了民粹式的放假不一定會帶來政治回報,準確放假才是王道。
回到澳門脈絡,澳門人又是如何理解颱風假呢?在一個(相對來說)並非經常受到颱風吹襲的地方,市民會以選票來懲罰放錯假的執政者嗎?
啊!忘了...澳門的執政者不是市民選的!你我沒有選票,又何來懲罰?!
-----------------------
PS:該研究以迴歸模型進行統計,並以在模型中控制其他變數,包括:失業率、犯罪率、教育程度、人口組成。
參考文獻:
王宏恩,2016,〈放颱風假真能討好小確幸選民嗎?統計結果顯示:放對假才會〉,菜市場政治學(台灣)。http://whogovernstw.org/2016/10/11/austinwang19/
封面圖片:愛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