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個人心中都有能讓自己苦中作樂的食物,我的命定之選是麥當勞的巨無霸。2020年4月15日,我坐在麥當勞二樓窗戶旁的角落位置,咬下一口巨無霸,覺得這巨無霸實在美味無比,就拍了這張封面照片。
那幾天前,收到博士班申請的正式拒絕信。我已經是第二年申請,進入最後階段口試,但以後補第三名出局。人生廿多個年頭裏,我是第一次花全力追求一個目標。當中經歷兩次春夏交替,無數個伏安桌前準備IETLS與申請資料的清晨與寂夜,終究還是落空。
但有人說:「人生最好的禮物之一,就是認清自己的弱項。」
這句話我在當時不明白,因為工作也不順利。當時為了能在異地養活自己,在等待博士申請結果期間,開始了媒體業的新工作。但博士的事情讓我分心、且剛離開學院生活與初入異地職場,我的工作表現奇差無比,錯漏百出且粗心大意,完全不能與工作經驗和學歷匹配。
後來知道了申請結果,一時沒有了人生目標,人在異鄉、前路茫茫,工作表現糟糕到有次被上司質疑說:「真是懷疑你到底有沒有當過記者。」要知道澳門的傳媒工作經歷是我獲得這份工作的主因, 結果學業上失敗了,現在連自己的專業能力都被質疑。那一刻只懂得尷尬的苦笑回應,放在背後的手心卻都是汗。
回想起來,那應該是自信被完全擊潰的生理表現。
就這樣沉澱了半年,無數次想過辭職再嘗試PhD申請,想著堅持必能換來成功。然而奇怪的是,半年過去,工作雖然沒有很喜歡,也早已上軌道,自己卻遲遲沒有提出請辭,也搞不懂自己的心態。
某天聽podcasts節目,主持人說起他因為高中時期就遇過在學業與課外活動都能兼顧,厲害到像是站在月球上的同學,他自己也曾嘗試這種學習風格,卻換來成績大倒退,這時才明白某些事情,自己如何努力也不會做好,讓他在後來轉換了學習志向。「人生最好的禮物之一,真的就是認清自己的弱項。」這是他的領悟。
聽完後我就像醍醐灌頂。是啊!我也應該認清自己在學術領域不夠優秀的這個事實;當然巨大的熱情或許可以讓我支持下去,花2、3年申請的也是大有人在,但現在我卻在條件充份下沒有去做,也就說明了自己的心意所向。
對於想要的東西,很少人能在100%準備下去爭取;更多人是因為條件不足而患得患失,總覺得只要條件充份,難保自己不會成功。而我是在全力嘗試過,也有條件再次嘗試的前提下,選擇了放棄。
不想堅持,並不是退縮,而是確定它並不適合自己。知道不適合,就不會對它執著;不執著,反而能重新面對它、甚至愛上它。原來主動放棄能獲得更多。
我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決定重啟《澳門學16號》。
重啟計劃
《澳門學16號》的創立純粹為了在研究生階級紀錄自己的研究心得、推廣澳門研究,甚至幻想藉此累積一點學術影響力。但當初沒頭沒腦的寫作,由2017年4月至2018年初最後一篇貼文至今,只累積了幾百個followers,雖然不算失敗,也遠非成功。
如今決定重新寫作,心態有所改變,位置也就變了,把自己視為知識傳播者,放下太重的自我期許,輕鬆上陣,把《澳門學16號》視為自我興趣的實踐。
不再以學術為主旨後,「16號」將會重新改裝,除繼續保留學術文章介紹;也會結合目前工作專業與異地生活體驗,增加一些政經與軟性內容。往後內容大概會是以下方向:
- 大中華地區的學術論文推介(社會科學為主)
- 世界各地的政經新聞分享與短評(盡量牽涉澳門)
- 生活體驗
- 澳門學人專訪(暫定)
如此,「16號」的路線重新劃定,仍然行駛在澳門的大街小巷,更輕型、更持久。
有人可能認為我這些說辭都只是失敗者的自我安慰。
但任何決定都有機會成本,選擇了「公」的一面,就要承擔一半機會可能為「字」的後果。
很多人因為在「公」的一面付出太多,而不願承認結果就是「字」,甚至變本加注更多。
所以承認失敗也需要莫大勇氣,而且賭博可以一直重來,但人生卻不能。